政 策+ 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
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
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
公开年报+
依申请 部门乡镇
对政协廊坊市安次区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7号提案的答复

对政协廊坊市安次区第九届委员会第次会议第7号提案的答复

 

杨瑞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双减’政策下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建议”(第7号)提案已收悉,现就建议内容答复如下:

一、强化课堂教学主体作用,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

“双减”背景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途径,坚持生本理念,回归作业布置初衷,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作业,是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是推进区域教研,提高课堂效率加强视导,增强教研工作针对性。加大视导力度,致力于在听课中发现共性问题,组织教研活动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优化区域教研活动形式,提高参与度,突出实效性组织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区域教研活动,如:“观好课、研教法”主题教研,城乡“手拉手”结对帮扶等,提升区域内教师专业素养开展竞赛,搭建交流成长平台组织开展现场优质课比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作业设计优秀案例评选等丰富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做好培训,促进专业水平再提升。成立安次区学科名师百人团队,对区内学科教师进行指导培训,多措施推动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业务能力整体提升。

规范作业管理,创新作业设计开展作业研究,提升教师能力从教师实际情况出发,扎实推进作业改革,组织各学科组设立相应课程目标,针对设计目标召开作业改革专题会,通过分析学生作业呈现问题,从教学目标和学生作业呈现的实际出发,研究作业分层设计方法,探索跨学科作业,提高作业质量,丰富学生课后生活。

三是针对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不强的现状,加大作业改革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对作业改革的认识。通过对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指导,引导教师在设计作业期间加强学习,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结合教学实际,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角度出发,设计相应作业及评价方法。

二、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培树师德典型

我局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重点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建立完善制度规定,强化日常教育督导,着力提升全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深入开展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治理工作。

一是加强对在职教师的排查,坚持落实明查暗访制度,采取不定期检查的方式,特别是在寒暑假和国家法定节假日,深入居民小区和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明查暗访,如发现问题,从严从快处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完善全方位监督机制,要求全区中小学通过学校公开栏和向广大学生家长发放《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明白纸》方式,将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治理政策、监督举报方式等向社会公开,积极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五位一体”监督体系,紧盯重点热点学校,紧盯学生放学走向,紧盯问题多发期,切实织好“不能补”的监督网。

三是坚持做到“零容忍”,通过明察暗访和举报等方式,坚决治理在职教师组织、推荐或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的,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参加其他个人、机构组织有偿补课的,为校外培训机构或他人介绍生源或提供学生信息的行为。坚决治理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下讲”“组织开办校外培训班”“到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同家长搞利益交换”等问题

三、进一步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一是建立双减(校外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开展专项治理。健全完善校外教育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执法组和无证办学机构专项治理执法组的工作机制,与各街办处、镇政府和职能局紧密联系,做到信息互通。完善校外培训机构联合执法机制,联合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行政审批局、区消防大队等部门和属地政府多次牵头组织属地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开展联合专项治理行动无证办学机构专项治理坚决取缔无证、“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机构,实现无证学科类培训机构动态清零。

二是在区教体局微信公众号公布违规机构举报电话和邮箱,鼓励公众参与监督治理。定期公布义务教育阶段培训机构“黑白名单”便于家长自行查询、选择合规机构。加强学生管理,对学生进行国家“双减”政策宣传教育,要求学生不去无证教育机构培训,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不参加学科类培训。

五、积极引入校外教育资源,推动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一是鼓励各校积极搭建课后志愿服务平台,广泛动员科普、文艺、体育工作者,学生家长、退休教师、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以及在校大学生等各界人士提供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服务拓展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联动家校社企整合资源为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赋能

二是2023年春季学期,我局启动实施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我区中小学课后服务的遴选工作,经过机构自主申报、评审组综合评定、社会公示等环节,共确定首批文化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非学科类专业公益性社会团体等21家参与我区中小学课后服务。同时,为规范机构参与课后服务行为,我局制定了《廊坊市安次区教育和体育局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组织机构法人、各校课后服务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就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多家机构与学校进行着服务合作,我区课后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是充分发挥“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作用,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鼓励各校组织学生到劳动教育研学基地、法治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开展研学、观摩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课后服渠道,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六、推进家校共育,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各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全面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组织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增进家庭与学校有效沟通;强化家长委员会建设,认真听取家委会意见建议,带动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争取更多支持;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全校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家长经验交流会,2次班级家长会,听取家长意见,为家长答疑解惑,推广优秀家庭教育经验;每学期至少举办1次“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进学校、进课堂、进操场,向家长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全区各校通过各种家校沟通方式,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和教育理念,凝聚教育共识,缓解教育焦虑,努力形成减负共识。

二是我局计划2023年7月组织开展全区德育管理干部、青年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培训工作,就班级建设、班主任核心素养、家校沟通技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等进行专题培训,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进一步加强信念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度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之中,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一步分层开展中小学生主题教育活动。聚焦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五一”“七一”“九一”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参观走访、党团队日、开学第一课、入团入队等活动。持续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各学校以全国文明城市复检为契机,围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活动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从小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面抓好体育课教学、体育大课间、阳光体育赛事活动、课外体育锻炼等关键环节,指导各校每天开展一小时体育活动,举办校际体育赛事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进一步规范劳动课程,积极推进劳动教育实践,丰富劳动教育内涵,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加强学校各类课外兴趣小组和艺术社团建设,广泛开展文艺汇演、书画比赛等活动,加强学校美育工作,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

推动“五育”工作与课后服务深度融合。各校立足办学特色,结合师资与资源条件,探索形成以看护照管、作业辅导、体艺活动、课外阅读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服务机制。课后服务期间,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和答疑,对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全区建有科技、文体、艺术等学生各类社团,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举办校长杯足球赛、红歌合唱赛、经典诵读赛、书画展、剪纸展、中医药介绍等活动,切实满足学生的个性、兴趣发展。

 

 

 

廊坊市安次区教育和体育局

2023524